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钢琴师》呈现了战争题材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男主角孤独地走在一条被轰炸成废墟的街道上,他为死去的亲人和同胞痛哭,同时也为犹太人那看似无望的未来深感绝望与无助。
1939年,随着波兰战役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残忍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直至1944年苏联红军最终击败了纳粹德国,幸存的犹太人这才稍稍松了口气,迎来了生存的希望。
为了庆祝这场伟大的胜利,苏联当局将大量德国战俘从白俄罗斯押送到莫斯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俘虏游行,目的是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露并羞辱德国军队的失败,彰显苏联的强大与正义。
两次世界大战给全球人民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和惨痛教训,而这两场战争中,最被人们痛恨的无疑是德国纳粹党。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广、伤亡最为惨重的战争。纳粹德国所采用的闪电战术曾一度让世界震惊,但他们所吹嘘的“战无不胜”神话,最终在辽阔的苏联土地上被无情粉碎。
展开剩余88%战争爆发初期,德国与苏联并未直接为敌。纳粹发动对波兰的进攻时,苏联也趁机入侵波兰东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纳粹和苏军联手占领了整个波兰,而荷兰更是在短短五天内被迫投降。英国BBC新闻曾高调宣称英法将支持波兰抵抗,但实际行动中,这两个国家迅速崩溃,法国在不到两个月内被纳粹击溃,令世界震惊。
1939年至1941年间,纳粹依靠强大的坦克部队和航空兵组成的闪电战术,配合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可是,野心膨胀的希特勒并不满足于此,1941年开始,他将矛头转向东部,原本的盟友苏联成了主要攻击目标。
初期的边境战争,凭借丰富的军备和战争经验,纳粹军队在约一个月的时间内取得了对苏联军队的压倒性胜利,苏联常备军遭受重创。随后,苏联经过近两年的自我整顿与修复,开始在莫斯科展开反击,依靠坚固的防线和迅速的反攻逐渐扭转了局势,经过四年的艰苦鏖战,最终在柏林击败了德军。
尽管苏联拥有辽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资源——其版图横跨欧亚两洲,总面积达到2240多万平方公里,而德国仅有35万多平方公里——但苏联打败纳粹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人数优势和军火装备的数量。
苏联军队被称为“红军”,以其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打不死”的名号闻名国际。德军多次击败苏军后,发现苏军不断有新人源源不断地补充战场,这得益于苏联完善的预备役动员体系。这套体系在二战初期就已建立,保障了持续的兵员补充和战斗力维持。
德国军队经过多年的胜利,既消耗了大量军备,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负心理。尤其是在对苏联的初期进攻中迅速获胜后,德军对苏联的战斗能力产生了严重误判。1942年起,德军多次错误估计苏联人力已枯竭,结果导致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的惨败。
而苏联方面,这两场战役的胜利,主要得益于高超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执行。许多普通人可能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军队训练和武器装备,但更被忽视的是“士气”的重要性。
我国古文《曹刿论战》中有句名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气一旦崩溃,战争胜利将无从谈起。苏联军队在战争初期虽遭受挫折,但他们加紧升级武器装备,强化军队训练,并通过后方持续培养新军官,逐步恢复并提升了战斗力。
到了1944年,苏联发动全面反攻,依靠先进且数量充足的装备,以及日益成熟的指挥和协同作战能力,显著提升了战斗力。除了硬件升级外,苏军的爱国精神同样是其胜利的重要原因。
德国在一战中的惨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士气崩溃。苏联早已意识到士气的重要性,投入大量精力激发爱国热情。领导人利用广播、报纸、演讲等各种传播手段,动员全体人民保卫苏维埃的每一寸土地,誓死抵抗侵略者。
这种热情的动员收获了巨大成果,超过五百万人报名参军,极大缓解了军备和人力的压力。苏军在战场上也通过命名战役为历史名将如库图佐夫、鲁缅采夫等,激发官兵的爱国情怀,增强战斗士气。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战役便是以苏联著名统帅命名,鼓舞士兵士气。
苏军士兵们凭借无畏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英勇,这成为苏联最终获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此外,授予荣誉奖章、表彰优秀官兵以及阅兵仪式,都是激励士气的重要手段。
在文艺方面,苏联政府也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激励前线士兵,成立文艺团体,提升士兵精神面貌,从思想层面支撑战斗力。
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军队,苏联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但凭借完善的兵员动员体制和强大的工农业生产体系,建立起了以整体战争为核心的动员体系,成为苏军战斗力坚实的基础。
那么,苏联是如何对待大量战俘的呢?国际社会对苏联处理德国俘虏的方式颇多争议,西方媒体指责苏联未遵守《日内瓦公约》的战俘待遇标准,特别是1944年斯大林组织的俘虏游行引发广泛关注。
1944年,苏联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取得巨大胜利。研究显示,这是二战中德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失败,导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战役中,德国兵力约40万,苏军却有220万,兵力差距达到六倍,坦克和火炮数量更是远超德军。
在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下,德军惨败,损失惨重:20多万士兵阵亡,8.5万被俘。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命令将大批德国战俘押送至莫斯科,举行盛大的俘虏游行,意在向苏联民众展示胜利成果,同时羞辱德国纳粹,向希特勒示威。
游行安排在7月,数万名德国俘虏被关押在闷热的货运列车中运往莫斯科。这些俘虏误以为自己将被处决,因为他们亲眼见过纳粹如何对待犹太人,神情绝望,彷徨无助。
7月17日,游行正式开始。莫斯科市民聚集在高尔基大街两旁,身穿全副武装的红军士兵押解着一排排疲惫不堪、衣衫褴褛的俘虏。游行队伍长达三公里,曾经的德军精锐如今沦为全球的笑柄,犹如丧家之犬。
正值七月盛夏,炎热和俘虏们在被捕后遭受的非人待遇使得部分士兵在游行中虚脱晕倒。更糟的是,游行前一天,他们误食了问题食品,导致队伍中爆发大规模腹泻,无法停下前行,街道因此变得污秽不堪。
德国俘虏面无表情,他们以为游行结束就是生命的终结。原本想在最后一刻保持尊严,却因腹泻失控而丧失了所有最后的尊严。被迫高喊“希特勒完蛋”的口号,遭遇市民的嘲讽和唾弃。然而,也有不少市民对他们表示同情,德国俘虏季梅尔博士回忆说:“我看到许多妇女满脸怜悯,甚至泪眼婆娑。”
游行持续六个多小时,最终俘虏们被送往克里姆林宫附近解散,再次装车押送至西伯利亚的劳改营。莫斯科政府出动大量消防车对高尔基大街进行彻底清洗,似乎借此洗去多年战争的阴影和污秽。
1945年,德国、日本相继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苏联关押的德军战俘,有些死于集中营,也有部分被释放归国。经历了这场令人羞辱的游行,许多战俘虽内心受辱,却庆幸自己还活着。
尽管苏联的俘虏大游行在心理上对德国纳粹造成了重创,但这场举措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成为后续冷战格局的一个信号,甚至对苏联后来的解体产生了影响。
残酷的战争带来的伤害,远不止生灵涂炭,更深深刻印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记忆中。经历战争洗礼的国家愈发坚韧,历史的教训鞭策着一代代人民铭记过往,不忘使命,珍惜和平,远离战争的灾难。
发布于:天津市东南配资-股票如何加杠杆-股票配资穿仓-前十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